累极了的时候,我总是会去寻找音乐去放松自己。上午完成了一个挑战,下午实在扛不住睡了一个美美的觉,晚上竟然心血来潮,决定要专攻一下久违的钢琴了。于是便寻找一个钢琴论坛,能与钢琴爱好者交流补补课,以便日后有机会买来钢琴也忘得一干二净。无意中看有人贴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线视听顿觉清爽。此刻的情境竟然如此相符。闭上眼睛仔细聆听,久违了的月光在脑海中升起,难以抹去的记忆再度被唤起。儿时月光下的捉迷藏、晚自习归来月光如水清彻见影、葫芦岛的海上升明月……如果你也生活在城市中,是否看过银白色的月光慷慨地洒遍大地?是啊,城市里的灯光辉煌让人无法注意到月光的存在。人们也因此失去了那份真正能赏月的机缘。在这没有月光的晚上,贝多芬这首带着美丽故事的月光奏鸣曲犹如揭开了心底的那层面纱,拂去那些尘世的微尘,一切都将澄净见底。听听吧!
不少作曲家和演奏家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这首月光奏鸣曲,如果有兴趣,不妨听听各个版本的加以比较。下面是詹姆斯·拉斯特出的一张专辑,就以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为专辑名,当然已经有了瑞士卢塞恩湖的影子。
詹姆斯演绎的这个版本应该只是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如果想完整地听三个乐章,可点击下载下面的链接,这是旅德钢琴家杜泰航的音乐演奏会录音。
关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17岁的朱丽叶坦·桂察蒂,这位朱丽叶坦比贝多芬小14岁,是一位伯爵的女儿,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月光奏鸣曲》共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連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然后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之后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
《月光奏鸣曲 》James Last - Mondscheinsonaten
1. Fantaisie-Impromptu,肖邦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标题“幻想”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肖邦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詹爷改编的为第二段降D大调的一段,优美如歌的旋律,带入了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尾声中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时隐时现。
2. Berceuse摇篮曲,作品57,这是肖邦的一首具有独特效果的摇篮曲。曲中的和声、旋律,以及伴奏音型都极其简单,只有一句旋律。只用了两个和弦,不断重复同一伴奏音型模仿摇篮节奏。朴素的主题旋律更增添了其中优美的情趣,主题在以后的装饰变奏中不断地产生诗意般的抒情效果。因此说这是肖邦音乐创作中最精致的一组珍品,他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他心灵的话语。
3. Mondscheinsonate月光奏鸣曲,贝多芬,由于德国名诗人海恩里希•雷尔斯塔布(他是舒伯特很多歌曲的词作者)在评论中称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瑞士卢塞恩湖上的月光。从此这个明目张胆的误解被出版商用作了标题,流传至今。三连音前后相连,不绝如缕,潺潺涌到耳边,徐缓轻柔地拢住了聆听的心灵。眼前如有幻境,一直走到了袅袅逝去的余音,这就是“月光奏鸣曲”的开头,描述的是凄婉的面向死亡的情感,令人沉醉、惹人遐思的美感中,却充满着冥想、哀伤、幻觉、冲动、悲愤的丰富层次。
4. Adagio (Sonate Nr. 6)柔板,莫扎特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钢琴是莫扎特最主要的乐器,在他的时代,钢琴这种乐器正在兴起,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也因此莫扎特为钢琴创作了许多的乐曲,虽然那个时代的钢琴是一种音量远弱于现代钢琴的古老乐器,但是其音色特质却是与现代钢琴相近的。在这个乐章里充满了冥想,落入凡间的精灵,随着忧伤的旋律飞向了遥远的天国,所有的景色看来既亲切又陌生,正在留恋忘返取舍难断时,几次重复着的呼唤又把他拉回了凡间。
5. Rondo à La Turca土耳其进行曲,很多人都以为“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写的一首钢琴小品。实际上,它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这首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18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莫扎特在他的这部钢琴奏鸣曲里,也写了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作为第三乐章。他在这段曲子前面,标有“土耳其风”几个字,土耳其进行曲因此而得名。如果你熟悉土耳其音乐,你会感到这支曲子土耳其民族风味并不浓。但是,在当时来讲,它的风格已经破除了俗套,乐曲显得独特而别致、又由于这支曲子的曲调流畅动听,技巧又不难,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初学钢琴的人,有兴趣弹奏它;著名钢琴家们,也把它作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可以说,它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乐曲。
6. In Mir Klingt Ein Lied降A大调练习曲“离别”,作品69之1,本曲作于一八二七年,是肖邦所作十二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有一次,他的学生古德曼弹奏这首乐曲后,肖邦突然激动地抓着古德曼的手臂,深情的感叹:“啊!我的祖国!”,后人才知道本曲是在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就被冠以“离别”的标题。 此曲流传很广,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轻音乐,曾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7. Nocturne (Opus 27 Nr.2)降D大调夜曲,作品27之2,肖邦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全曲由两个主题及其两次再现组成。第一主题柔美而略带伤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点。第二主题用平行三度、平行六度等音程装饰,凝练而优雅。第一主题再现时较完整。第二主题再现时虽保持用双音装饰的特点,但变化甚多,忧郁的情调在展开过程中有时变得热情洋溢。在音乐史上,很少有音乐家是只对一项乐器情有独钟的,肖邦是一个特异的例子,他的外表纤细,内心情感却炽热如火,时常伴随着神经质般的冲动。当他的双手在键盘上飞跃时,流泻而出的音符如诗如幻,有着“钢琴诗人”的美称。他的作品浪漫优美华丽,富有装饰性。据说肖邦非常喜欢闪亮的星星,联想到很多朋友喜欢用漂亮的动画让帖子闪闪动人,浪漫如暖流般涌来。
8. Adagio,Sonata Nr.3 Corelli科莱里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柔板乐章。科莱里是早期意大利小提琴乐派的奠基人之一,曾写过不少小提琴奏鸣曲和协奏曲,对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及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形成作出很多贡献。这个乐章的旋律有如牧歌,晨歌般的号角嘹亮吹起,拂去覆盖原野上的薄舞,迎接着又一次的阳光。很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都很朴素自然,并不因为时间的久远而高深莫测。
9. Liebestraum爱之梦,李斯特(Liszt Franz,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创立了“交响诗”的艺术形式。由于在钢琴上登峰造极的技艺,人称“钢琴之王”。李斯特共作三首《爱之梦》,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首。《爱之梦》实际上是3首夜曲,据乌兰与符莱利拉德的诗上所附《男高音与女高音独唱用的3首歌曲》的编曲。共3首:1,据乌兰的《高贵的爱情》而谱曲,富于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调。2,据乌兰的《神圣的死亡》谱曲,极似慢板,E大调。3,优美的快板,降A大调,据符莱利拉德的《尽其所能的去爱》谱曲。李斯特晚年献身宗教,人称“李斯特神父”。
10. NocturneG大调夜曲,作品37之二。在一个月色迷人的夜晚,肖邦同乔治•桑在西班牙度冬以后,乘船返回法国,在甲板上倾听船上的舵工轻轻地哼着一首歌,声音虽不优美,但十分质朴感人。肖邦就开始构思这首夜曲。乐曲是带有结尾的三部、五部曲式。开始以低音伴奏衬托摇曳的旋律音型,表现了航船乘风破浪的行进动律,高音区的和声描写着闪烁的水波,在频繁的调性转换中,乐曲创造出一幅诗意的月夜水景。作者又在不同的调上奏出这个民谣,使舵工的歌声浪漫化了。就这样乐曲几经回复,一直至尾声。航船渐渐远去,天边依然回荡着舵工的歌。
11. Adagio (Sonate "Pathetique" Nr. 8 C-Moll, Op. 13)慢板,悲怆奏鸣曲,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12. Impromptu No. 2 (In As-Dur,Op. 142)降A大调即兴曲第二号,作品142号,舒伯特短短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小品,音乐明澈、舒展而富有诗意,他的灵感犹如清泉奔涌取之不竭,极度贫寒的生活似乎没有他的音乐里投下一丝阴影。舒伯特在去世前一年30岁时写下了著名的即兴小品“音乐的瞬间”和两套共八首即兴曲。这首乐曲同样具有舒伯特优美长旋律的特点,上下句对称象工整的诗句,昂扬上行的主题犹如晨钟敲响,对生命与愛情充满着炙热的渴望.
13. Traumerei梦幻曲,舒曼,“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出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14. Liebeserklarung爱的自白,又译成“爱的宣言”,轻柔富有弹性的触键,浮光掠影,营造出诗意般的朦胧气氛。此曲实际上是肖邦的夜曲E小调作品72号第一首,也是正式收录进肖邦夜曲集里的最后一首。肖邦是波兰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生于华沙,父亲是法国人,后来移居到波兰。他四岁开始学钢琴,七岁写了“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在华沙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起学作曲,十六岁到十九岁时就读华沙音乐学院,此时已被公认为钢琴家和作曲家。在肖邦离开波兰,自我放逐国外二十年中,夜曲基本贯穿了他的全部生涯。这首夜曲是肖邦十七岁所作,乐曲在一贯的患得患失,缠绵悱恻的浪漫风格中,却潜伏了许多忧伤,仿佛可以看到宿命的幽灵在徘徊。随着乐曲的飘扬,思绪中浮现出一阕诗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晓来风。 胭胭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凄婉美丽的乐句尽头,留下的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