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3 | 通县宋庄画家村之行
类别(瞌瞌拌拌) | 评论(3) | 阅读(1515) | 发表于 00:32

假期第二天。准备带着孩子去通县宋庄画家村探秘。天气不错,风吹在脸上也不觉得冷。把儿子喂得饱饱的,十点半才从家里出发。先让他陪同我去理发店修理了一下“门面”,临走时理发师别有用心地留下了名片,希望过年时我能主动供奉自己,让他再做一次大规模修理。没有问题,我心里想。于是便付之一笑,对他的热情给予最好的肯定。

 

继续寻找目标地,两人徒步走到北苑环岛处。这里的高架桥建好后,一切都井然有序了。但北苑处的车辆还是太多,三轮、摩的、面的、N条通往通县城区郊区各处的班车等,全都聚集在一处,显得比较杂乱。尤其是热情过分的摩的、面的师傅们,总是会在你到达的第一时间,把信息迅速传递到面前——所以我没有需求一般不正面看他们,反倒像是自己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不过,如何去宋庄,这个问题还是得找到答案。因为没找到在网上搜索的930区间,就求救于一位面的司机了。原来北苑距离宋庄不算远,交通也很方便,乘坐9384即可。

 

大约半小时的时间,到达宋庄。我们在小堡广场下了车,广场指示牌旁边就是一家美术用品商店,玻璃门上写着“画家村”。生意人总是会看准市场需求,这里绝对不能放过。我决定回程再看,一直想给小家伙买个画架的。还是先找找画家们的踪迹吧。宋庄的路修得很不错,看四处的招贴,应该是刚刚举行了2005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虽然不知道该往何处走,但我们还是沿着大路一直往前,希望能物色到合适的引路人。前面路边有个卖盗版书的老大爷正与人搭讪,我便凑上前去问。果然,书和画还是有点关系的,与他搭讪的正是卖画的。我被告知,画家们散居宋庄各处,画家村只是老百姓对这种现象的统称,并没有明确的某个村庄。附近的集居处是小堡(念“铺”PU 声)。

 

小堡村似乎已经在眼前了,但我们丝毫看不到任何提示。正迟疑着,迎面来了一位满头大汗骑车的女孩,救星啊!希望能释疑解惑。“画家?不知道。但这里的确就是小堡村。”那就没错了。也是,小堡村虽是卧虎藏龙,但肯定不会有人标榜自己是画家的,画家们选择这种远离都市的地方隐居就是为了寻求一个安静创作的环境。只能找找蛛丝马迹了,也许还得厚着脸皮偷窥。

 

东边一套平房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门口有三辆车,普通村民一般不会有这种排场。走近一看,更是确信无疑。门头似乎是经过精心琢磨过,至少是修得与众不同,旁边还有信报投递箱。不便打扰,我就从门缝里偷窥,企图能进一步确认。视线里是一堵墙和一条路,墙上有一尊小雕塑,显然这门并不是直接面对院子的,须经过那条路才能进去。后来得知这里大概就是宋庄元老级画家刘炜隐居处,属于最早从圆明圆迁至宋庄的一批画家。

 




我们折回到主路上继续往前。依旧是看到一扇扇紧闭的门,让人不免失望。有的标明了是画室的也打出“谢绝参观”的条幅。看到几个当地人走过,我又开始打听。总得找到个切入点吧,白走一趟实在不甘心。旁边的房门口有一幅残缺褪色的对联,上面还残留一个繁体的“画”字,我猜想这又是一户,就决定拿这户来说话了。“这里住了画家吗?”“是啊,不过很少看有人出来的。你认识这户人家吗?”“不认识。”“你要干啥啊?”“我只是来看看,有机会的话走访走访。”“哦,不认识的一般不让进。最近有画家东西都被盗了。不过。。。”“不过什么?”“你可以上那家看看,住着个年轻人,挺和善的。”大妈回过头去指着后面的一家。

不等我们凑近敲门,里面的狼狗就开始卖力地叫唤了。已经看到好几家是这样子。狼狗和汽车几乎成了画家们居住地的标志。有人开门!是个年轻人,看上去很普通,似乎没有画家的气质。他的确很热情,笑着问我们找何人。显然是猜对了半数,我刚说完他便出门来,先解释没有狗笼对孩子来说不太安全,又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最后竟然答应我,带我上别家走走了。这家没有狼狗,也没有汽车,虽然房屋也有点破,但简朴的居室中同样洋溢着别样的气息。茶几上一杯绿茶和随意放置的数码艺术杂志,屋子里供暖用的煤炉,墙壁上的大幅画作,以及墙角的一堆CD和收音机等等,让我想起刘禹锡的“虽是陋室,惟吾德馨”。想来这里的生活是闲适惬意的,很适合放松思维去搞创作。



聊起来得知,主人来自安徽,而引路人则是来自福建,分别从艺术学院和美术学院毕业,在这里居住已有三年、五年。他们说,到宋庄的大都是慕名而来。大概是三年前,画家也就是两百来名,但这两年随着政府的重视以及商业化,投奔宋庄或者说通县的画家越来越多,目前应该有将近六百了。画家们贫富不均,有置地自盖别墅的,或者改装平房的,也有守着这种田园生活过清贫日子的。获取灵感同样需要经常外出,去接触更多的事物才有,比如绘画人物和建筑。宋庄只是提供了一个创作的环境。不少人在通县或者是市内买房居住,在宋庄租房工作。目前,宋庄的房租虽然已经涨了不少,但像他们居住的这种平房月租金也只有五六百。如此大的创作空间,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奢侈了。

为什么偏偏看中宋庄,要到这里换一种生存方式?据说,这个选择实出偶然。当时,有一位圆明圆画家的学生家住宋庄,因为提及宋庄的居住环境,加上很现实的因素:住房相对而言便宜得多,于是元老级们便决定要转迁至宋庄,纷纷买房置地,扎根宋庄。现在政府为了照顾当地村民们的利益,保障村民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般不主张将房屋出售,只供出租。

生活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当问及经济来源时,他们看上去还是很轻松,说道:“自己最希望的就是靠艺术吃饭。但如果当艺术满足不了吃饭时,那就得通过各种方式去做了。”什么方式?我后悔自己没有追问。艺术家,是否能完全摆脱商人的身份?应该还是要看各自的造诣与机遇了吧。

这几百名画家中,有没有女画家?他们回答,几乎没有。这里各个年龄段的男人画家不缺乏。能耐着性子拼着胆量忍受过这种乡村隐居生活的,非男人莫属。男人甚至可以抛开家中爱妻,为了艺术过起两地分居的生活。而女人很难做到这些。这依旧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告别了画家们,我们就绕回到广场处,将近三点吃完中饭。去车站的路上,又发现了一个别致处。“吃饭也是艺术,艺术也是吃饭。”既是餐厅,又是画廊?起初以为这里只是一个文化艺术节的展览地点。但进去后才发现不一样。书店、餐厅、画廊三合一,让人难以想像这里是偏远的宋庄。据餐厅里服务员介绍说,画家们是这里的常客,其中展出的作品也都是画家村中画家们的作品。既然允许拍摄,我就贪婪地不放过任何镜头。



玻璃窗外的小店,门上用粉笔书有“屋内卖馒头”几个字。艺术与粗俗,在这里和谐兼容。



画廊作品



不虚此行,一定要在前哨画廊中留影



我的方位感比较差的,没有想到宋庄距离燕郊原来很近,只有十来分钟的车程。这还是刚问起两位画家平常购物的地点时,他们提到的。我们坐上了去燕郊的930区间车,准备看望燕郊人民后再折回通县。时间不早,在燕郊留了个影,便马上到对面坐车杀回家。路上问儿子有没有收获:知道吗?采访就是如此的简单。多与人打交道,学习了解各种人的生活。我希望他能这样。今天的画家村之行,脚步比平时放慢了许多,心态也悠闲了许多,瞎逛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通过咋晚的培训,儿子的摄影技术大有长进。至少不会在按下快门的时候,相机也跟着动。没别的,还是他喜欢的车。

 

 

 

 

郁闷,5D的上传图片空间满了:(把这些图片弄上来,费S劲了

0

评论Comments